多晶硅產能摻水 低端產能仍將受控
2009年12月24日 8:41 8363次瀏覽 來源: 上海證券報 分類: 稀土
記者從一位知情人士處獨家獲悉,在工信部日前針對多晶硅產能的第二輪摸底調研結束后,調研報告有望月底前發(fā)布。此次調研的結果顯示,國內不少省份此前上報的多晶硅產能確有夸大,導致前次結論中對多晶硅過?,F狀的描述存在一定水分。但政府要抑制多晶硅低端產能過剩的決心不會動搖,故之前發(fā)布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yè)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下稱“38號文”)中針對多晶硅產業(yè)的調控決定不會輕易被推翻。
上述人士同時指出,兩年前國內規(guī)劃和報批的產能雖然數字很大,但實際投入建設的往往不到三分之一,金融危機又使開工項目大半推遲或干脆夭折,故而今年國內太陽能企業(yè)仍然有近一半原料需要進口。從這個角度看,調控的目的還是希望調整結構,淘汰落后,鼓勵多晶硅企業(yè)做大做強。
部分省狠刮多晶硅產能虛夸風
“和第一次調研相比,工信部第二次調研出動的人力更多,調研的范圍也更大。”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工信部此次共安排了三組光伏調研組,按地區(qū)劃分為華東組、西部組和西北組,分別到當地所有已開建的、已建成的項目現場,且無論大大小小的項目都去看。而第一次調研則是重點走訪和各省上報相結合,且披露數字時也只是發(fā)布一個規(guī)劃、在建、緩建、停建、投產、停產加起來的籠統(tǒng)數字,沒有具體細化。
他表示,盡管工信部第一次調研后的確是按照調查情況通報結果,并沒有刻意夸大,但后來仍被指責有夸張,并在業(yè)內外引發(fā)激烈的爭議,其原因就在于各省上報的數字本身就有水分。故此,工信部第二次調研就吸取了這一經驗,把規(guī)劃、在建、投產的產能加以區(qū)分,以使得相關情況掌握得更精確,接下來在通報時也能更有說服力。
“而從第二次調研的情況看,此前各省上報的數字的確有夸大。”上述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工信部官員在調研中發(fā)現,各省多晶硅產能多有虛夸。其中,在規(guī)劃產能方面,各省都擔心報少了以后布點時吃虧,紛紛在上報數字時刻意夸大。而對一些本來調研時還沒批的項目,一些省聽說要限制產能了,就虛報說已獲批,這樣在38號文下發(fā)前可以突擊審批。
此外,對一些已批準但沒有開工的項目,一些省怕38號文下發(fā)后會被收回批文。“尤其是一些產能低于3000噸的項目所在省更是害怕'煮熟的鴨子飛了’,所以都聲稱已經開工并投入大部分資金,其實現場什么都沒有,甚至設備也沒訂。”
至于一些已經建成項目的狀況,部分省份就虛夸成就,向工信部表白這些項目建成后運行如何順利,生產如何穩(wěn)定,產能如何提升,信誓旦旦還有擴張發(fā)展的能力。“有的雖然已生產出產品,但數月來只開一兩臺爐子,對上就說一條幾千噸的線投產;有的只投產了一條線,就把后續(xù)做了少量建設工作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投產的另一條線也計算成已建成的產能。”上述人士透露說。
“這些都是地方政府以往應對調控的'經驗’,當然有的也是企業(yè)目的——畢竟誰都不愿意承認自己不行。但這樣一來,產能過剩的結論就難免摻了很多水分。”上述人士說。
今年國內多晶硅仍存缺口
此前,科技部在一份內部報告中就指出,媒體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規(guī)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說多晶硅“產能過剩”的判斷有失公允。
“兩年前國內規(guī)劃和報批的產能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到實際投入建設的往往不到三分之一,而這部分項目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又大半推遲或干脆夭折。至于很多已投產的項目則遲遲不能發(fā)揮產能,結果導致今年國內太陽能企業(yè)仍有近一半原料需要進口。”上述人士說。
在他看來,用“產能過剩”這個詞概括多晶硅并不準確,但此前工信部起草的文件中表述不夠清晰,這是產能過剩論所以引發(fā)如此激烈爭議的一大誘因。“事實上,國內真正過剩的是多晶硅低端產能,確切地說應是'有效產能投資不足’,是過度投資在無效產能上造成的資源浪費”。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hainanguoqua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